半夜才抵達康和園
7月5日一早7點,告别父母,李華君從蘇州的家中出發,一路折騰于當天夜裡12點終于抵達了此次支教目的地——康和園。
康和園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南山小學附近,地處山溝溝中,交通不便,當地人出行主要靠摩托車,騎兩個小時才能到縣城。這是一處老民房,前院食堂,中院住宿,後院“教室”,裡面的孩子們都在6至14歲之間,有些是無父無母的孤兒,有些是智障兒童。由于家庭貧困等原因,他們沒有辦法受到教育。在各界愛心人士關注下,建立起了這個關愛農村青少年兒童公益助學項目——康和園。
“快樂天使”則是由一群熱心公益且關注留守兒童現狀的志願者,與康和園合作,開展教育和心理關懷的公益行動。今年7月,第六期快樂天使夏令營活動啟動,李華君正是其中一位前往支教的大學生志願者。
李華君抵達的當天,氣溫高達39℃,加上舟車勞頓,讓他疲憊不堪。到康和園時,孩子們都已經睡了。“路上曾心生退意,到了後擡頭看了看天空,滿天繁星閃爍,從未見過這樣的美景。星空下,我對自己說試試吧,做點能做的事。”
努力适應山區生活
第二天一早5點,李華君就起床了。可他不會打水,孩子跑來手把手教他,見到打上來的水,終于明白了那句描述黃河的話:“一碗水,半碗沙”。
在康和園吃的第一餐是鹹菜粉,一大鍋米粉配上一些鹹菜和辣椒,“味道不錯,可沒想到接下來18天,千篇一律。”李華君說。中午和晚上每天也是固定的兩樣菜,茄子和豬皮,也是18天一個樣。18天,他瘦了8斤。
最讓李華君受不了的是衛浴問題。康和園裡沒有像樣的廁所,一間房裡用一面一米多高的牆隔開男女廁所,感覺每次上廁所、洗澡不方便,就連洗澡水也是限量供應,一個人三勺熱水,然後自己去打井水。水洗在身上,還能感到其中混着的沙子。
“孩子們幫了我很大的忙。”李華君說,整個夏令營加起來有近百人,孩子們主動做事,“沒人要求他們做什麼,可他們每天一早四五點就起來了,自己洗漱好了就去廚房幫忙。有些老師不能吃辣,他們會特意另做一份。有了西瓜等水果,孩子們也總是先送來給老師吃。”
開營以後的頭兩天是軍訓,李華君負責紀律。兩天下來,他嗓子發不出一點聲音,支教老師們也在不斷磨合,有兩位老師因為各種原因提前結束了支教活動,李華君選擇了堅持,留下了。
多多地和孩子交心
兩位同伴的提前退出,課程安排的壓力更大,李華君一人負責7個孩子,每天要上三節課。每天,支教老師們都會開會總結,由教育經驗豐富的教師指點大家,在上課的時候應該怎麼做,與孩子溝通時應該怎麼做。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,雖然忙碌,但李華君努力适應當地生活,也不覺得特别累了,和孩子們的相處也越來越融洽。
李華君帶的是美術班,班上有個男孩特别陽光,總是笑容滿面。一天晚上熄燈後,李華君去查宿舍,發現這個男孩偷偷躲在被子裡哭:“我想爸爸了。我知道他去天堂了,可我還是很想他。”男孩告訴李華君,爸爸半個月前剛去世。
偶然有天放《我們都是好孩子》這首歌,有個男孩聽了大哭,李華君忙追過去問才知道,這個男孩爸爸在世時正是用的這首歌做的手機鈴聲。
7月底,告别的時候到了,孩子們準備了一場演出。晚會那天,孩子們展示了這些天學到的東西。“聽孩子們唱歌,瞬間我覺得所有的付出,都很值。”李華君說。(記者 王亦清 通訊員 吳雲 文/圖 )
付出與收獲
作者 李華君
支教,對于很多人來說或許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。但當這件事情真的能讓你去做的時候,你需要的就不僅僅是滿腔熱血,更多的是你在支教過程中所能帶給孩子們的是什麼。
是的,山區孩子的淳樸善良深深地感染每一個人,讓每一個去那裡的人都獲得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體驗。我們沒必要刻意去回避那裡所能帶給我們的東西,坦然接受那裡對我們的改造,以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孩子們面對那裡的一切。懷着那顆感恩的心去為孩子們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情;懷着那顆感恩的心去帶給孩子們更多的東西;懷着那顆感恩的心讓你在離開的時候覺得你的付出大于收獲。
我們應時刻牢記支教的意義。我們為什麼要去支教?因為貧困地區的教育落後,而我們則代表着發達地區的先進教育,因此我們所能帶給孩子們最多的就是我們的授課内容。
在生活中我們同樣可以帶給孩子們許多東西。讓孩子們養成講衛生的生活習慣。在我們能力範圍内盡力去幫助他們,讓孩子們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溫暖與愛。
支教,确實能讓我們獲得很多,但我們要牢記職責,傾其所有,給孩子們帶去一些知識與愛。